以群星獎為抓手 厚植群眾文藝土壤
以群星獎為抓手
厚植群眾文藝土壤
——在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會議上的發言
北京市文化館黨總支書記、館長 王維波
在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正確領導和悉心指導下,在各區文化和旅游局的鼎立支持下,市文化館積極發揮全市文化館、站群文隊伍作用,有力推進群眾文藝創作工作,為優秀作品的涌現夯實了根基。在第十九屆群星獎評選中,北京市取得歷史最好成績,復賽30部作品入圍,決賽10部作品入圍,舞蹈類作品《兩室一廳》、廣場舞類作品《一起向未來》和群眾合唱團隊北京四中金帆合唱團最終摘得第十九屆群星獎,各階段賽事成績均在全國名列榜首,成為近年來北京群文創作水平迅速提高的一個縮影。工作中,我們有三點體會:
一是培養一支過硬的群文隊伍:確保參加大賽與服務大眾相一致。我們努力將群文隊伍打造成公共文化服務主力軍。首先圍繞“國之大事”,歷練群眾文藝隊伍。近幾年,我市的群眾文化隊伍在首都的大事、喜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萬余群眾天安門廣場聯歡活動,還是冬奧會開幕式的熱場舞和閉幕式上驚艷的折柳節目,以及火遍全國的廣場舞《一起向未來》,創作和表演的主體都是來自各區的群眾文化隊伍。其次發揮體制優勢,培育群文團隊。市、區、街鄉鎮、村和社區四級文化館(中心和室)依托專業技術人員和場地設施都辦有文化團隊,平均每個區文化館有團隊22支、街鄉文化中心有6支、村和社區文化室有3支左右,全市文化館系統組織的群文團隊超過3萬支,覆蓋人群占全市人口的4%以上。龐大的群文隊伍形成了“群眾演、演群眾、演給群眾看”的首都公共文化工作實踐,也為群星獎參賽提供的堅實人才支撐。
二是形成一套有效的選拔機制:確保臨場選拔與常態準備相結合。我們將群星獎選拔變成常態化工作機制。連續多年列入我市政府實事的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包括歌唱北京、舞動北京等品牌活動,每年貫穿全年,覆蓋全市,年均開展文化活動超過2萬場。我們將其中的與群星獎相關的藝術門類比賽作為北京市的參賽作品選拔賽,把三年一次的群星獎作品選拔在北京變為每年選拔。此舉,為北京儲備了豐富的參賽作品,保證了北京群眾藝術高峰聳立于堅實的高原之上。據統計,北京群眾文藝創作數量已從2017年的441部增長到2021年的900部,增長率達104%。五年累計創作3535部作品,其中獲得局級以上獎項的作品達980部。
三是樹立一個明確的創作導向:確保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我們以“首都定位、首要責任、首善標準”創作群文作品。首先我市群文作品始終將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放在首位,堅持在守正的基礎上創新,努力實現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本屆群星獎的作品聚焦冬奧、鄉村振興、三個文化帶建設、中軸線申遺、京津冀協同發展等主題,實現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凝心聚力。其次,參賽作品堅持體現地域特色講好北京故事。比如,獲獎作品《一起向未來》,以冬奧主題口號推廣歌曲為背景音樂,體現了雙奧之城人民的開放和大氣。獲獎合唱團隊演唱的是《北京的秋山》,參賽的戲劇作品《安居樂業》以一起“接訴即辦”案件為原型改編。
本屆群星獎成績的取得是首都群文工作新發展的體現,更是市文旅系統上下一心,通力協作,傾情付出的結果。據統計,全市共投入經費超過2000萬元,調配人員超2萬人次,排練超3000場次。北京的3部參賽作品,最終在全國2077個單位的3260部作品中脫穎而出,摘得全國十分之一的獎項,絕非偶然。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今年上半年我們就要召開第十三屆藝術節總結會,第二十屆群星獎動員部署工作將同時啟動,我們將以“歸零”的心態,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以群星獎為抓手,繼續在群眾文化領域深耕細植,創排出更多反映和塑造偉大時代的群眾文藝精品,讓文化成果惠及更廣泛的人民群眾。